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3:50 点击次数:78
一、充电棚误报困境:传统系统的阿喀琉斯之踵
传统充电监控系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充电环境时,显得力不从心。充电过程中,电流信号极易受到外界干扰,如电磁辐射、线路老化等,导致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。这些异常值如同“噪音”,干扰着系统的准确判断,使得误报现象频繁发生。
误报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。一方面,频繁的误报会引发管理人员的“报警疲劳”,降低他们对真实危险的警惕性。当真正的安全隐患出现时,可能因疏忽而未能及时处理,导致火灾等严重事故的发生。另一方面,误报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,如不必要的消防设备启动、人力投入等,增加管理成本。
二、AI四层智能火焰识别算法:精准识别
AI四层智能火焰识别算法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,通过对充电过程中电流数据的细致分析,精准识别超标电动车辆的充电行为。其工作原理可分为四个层次,层层递进,确保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2.1第一层:数据清洗——去伪存真
后台管理系统接收到实时电流数据后,首先进入数据清洗环节。这一过程如同筛选金子,过滤掉因信号干扰等因素产生的异常值。在实际充电环境中,电流信号可能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影响,导致数据出现短暂的峰值或谷值。这些异常值如果直接参与后续计算,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。
展开剩余70%数据清洗算法通过设定合理的阈值范围,对采集到的电流数据进行筛选。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将被视为异常值并剔除,只保留符合实际充电情况的数据。例如,在正常情况下,电动车辆的充电电流会在一定区间内波动,若某时刻检测到的电流值远高于或低于该区间,系统就会判定其为异常值并过滤掉。通过数据清洗,为后续的准确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2.2第二层:功率转换——数据升华
经过数据清洗后,系统根据预设的功率计算模型(功率 = 电压×电流,电压取充电桩输出标准电压值),将实时电流数据转换为对应的充电功率数据。这一转换过程如同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,使数据更具实际意义。
充电功率是衡量电动车辆充电行为的重要指标。通过将电流数据转换为功率数据,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车辆的充电状态。例如,不同型号的电动车辆在充电时,其电流大小可能不同,但通过功率计算,可以统一用功率来衡量充电强度,便于后续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。
2.3第三层:阈值比对——火眼金睛
系统将计算得出的实时功率与预设的“超标电动车辆功率阈值”进行实时比对。该阈值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及充电桩安全运行要求设定,通常为2000W,可根据实际场景调整。这一比对过程如同法官判案,严格依据标准进行裁决。
若连续3秒检测到充电功率超过阈值,则判定为“超标电动车辆正在充电”。设定连续3秒的检测时间,是为了避免因短暂的电流波动而导致的误判。例如,在车辆启动或停止充电的瞬间,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功率异常,但这种异常并不代表车辆存在超标充电行为。通过连续3秒的检测,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车辆的充电状态。
2.4第四层:管控触发——果断出击
一旦判定为“超标电动车辆正在充电”,系统将立即触发相应管控措施。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切断充电电源、发送警报信息给管理人员等。切断充电电源可以有效阻止超标车辆继续充电,避免因过载而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。发送警报信息则能让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情况,迅速采取进一步的措施,如现场检查、处理违规车辆等。
三、实际应用:成效显著
AI四层智能火焰识别算法在实际充电棚中的应用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以某大型社区充电棚为例,在引入该算法之前,每月因误报导致的消防设备启动次数高达数十次,管理人员疲于应付。引入该算法后,误报次数大幅下降,几乎为零。同时,系统成功识别并处理了多起超标电动车辆充电行为,有效避免了潜在的安全隐患。
该算法的应用还提高了充电棚的管理效率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充电情况,及时掌握超标车辆信息,无需再花费大量时间排查误报问题。此外,系统的自动化管控措施也减少了人力投入,降低了管理成本。
发布于:广东省